全国政协委员建议:从校服开始推动学生“向美、向上、向善”
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,校服具有其他服装所不具备的教育承载意义。如何让“小校服”发挥出大能量,做好校服这篇“文章”值得社会的关注。
今年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分析道:“学校的校服,不单纯是学校统一管理学生的手段和方法,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”,“要体现青少年朝气蓬勃向上、向美的精神风貌”。虽然近些年中小学生的校服较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,但是距离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道风景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向先进国家学习,校服本身就要体现校园文化的元素,要有美感。
要让校服的品质和美感提升,张雪建议:“可以让学生参与校服的设计,并通过学生投票、家长投票等形式增加参与和互动。通过校服的设计、选择,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,让学生有一双更加能发现美的眼睛,感知美的心理,感知这种美的审美的能力。通过参与校服的款式设计过程,让学生从喜欢校服爱上这个学校。”她还建议,校服的款式可以随时代发展变动,男女校服款式应有区分,让穿着更合体。
张雪委员认为,让学生参与进来,让家长能够充分参与,也是要展现学生的青春朝气,让学生“向美、向上、向善”,让有这种美感,成为学校以及社会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。
让学生穿得健康、开心、积极向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但在实际校服的采购中,却很难兼顾到各方的意见。据今年1月份中国服装协会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《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》报告显示,90年代,价格是家长们对于校服购买的最大考量因素,传统运动装校服以其工艺简单、款式包容度大、价格亲民等优势,迅速席卷了全国的中小学,“面口袋”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。
但伴随着家长消费能力、审美意识和育儿理念的提升,优先考虑的因素已经转变为质量和舒适度,且价格敏感度持续下降,这也体现了新时期家长们对于校服选购考量因素的变化。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、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丰富的需求。
校服的供给水平参差不齐,受到有违市场竞争的地方保护、价格限制、质量标准不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往往滞后于需求的发展。在中国纤维质量检测中心2020开展的学生服质量监测专项行动中,微型规模校服企业占一半以上,产品合格率为80.86%;而大型校服企业占比最小,仅为0.31%,合格率却达到100%。学生和家长对品质校服的需求也推动了校服行业品牌化发展的趋势。
面对校服满意度普遍偏低的难题,张雪表示,不仅校服的质量标准需要行政有效检查监督,校服的款式设计及选购也需要加强家长和学生的参与。她建议,在现有校服相关管理及标准文件的基础上,进一步推动出台更加科学细化规范化的指导文件,推动落实,加强监督。
(来源:中国新闻网)